盖世文学>青春>幻之盛唐 > 第九十八章 承袭与公关
    第九十八章承袭与公关

    武试虽说已经结束,但余波荡漾的,还是牵扯出一些纷纷扰扰的人事。

    要知道军中就如朝堂一般,也是有诸多派系的。北军五虎他们看我总有不顺眼的根源也很简单。

    光这晋身武官的来源,就有科举,袭荫、累进,保举等多种途径。

    自唐代起,取士的考试制科和常科两种,常科就是每年分期举行的例行考试,制科又称恩科,指有时皇帝为了某中方面人材的需要,临时特别加开的科举。其中制科又文、武两科,分别用以选拔文职和武职进士。

    如现在河北作战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,就是本朝开元十九年(

    731年)诏试武贡士中,当时就以“武举异等”中第,补从九品下右卫长史,踏上仕途军旅的,属于科班出身的代表人物。

    而我前些日子进行的武试,也属于这种皇帝特准的恩科。

    袭荫,就是承袭父荫,根据父辈的官职、爵位、功勋,朝廷授给子孙一定的职位、爵衔,这也是唐朝中许多将门世家的传承立身的资本。父祖官至五品以上的高官子孙才可通过“门荫”作官,

    如本朝大将李光弼就是承袭了,原为契丹族老八部的酋长,追随唐太宗征高丽的祖父,以及历任左羽林大将军、蒴方节度副使的父亲,李楷洛的余荫,成年后直接授左卫郎将,开始崭露头角的。

    事实上,本朝以官爵军功相传的将门、文官世家数不胜数。光京畿之地,长安城内一地的豪门世家不计其数,郡望大姓比比皆是,象“薛、李、刘、高、徐、萧、辅、沈、李、梁、杜、阚、王、罗、王、陈、杨、封、裴、宇文、独孤、郑、权、阎、蒋、姜、张”等皆是其中的精华和典范,代表了历代积累下来根深蒂固的京师巨族显望,族人子弟众多。

    其中又以崔、韦、裴、卢、高、杜、张等几大称为宰相世系、后妃世系的宗族最为显赫。其宗支在本朝出好几位宰相、后妃的。象韦韬出身的韦氏,就是属于这些宰相世姓的大宗之一。

    因此虽然这些世族大姓从来不缺少浪荡无行的不肖子弟、纨绔儿女,但世家子弟也有三六九等,并不尽是是废材,毕竟作为世家大族拥有比平民百姓更加优越的环境和资源,长期的积累,要出些人才并获得晋升的几率也要高的多。

    保举,就是依靠亲信大臣、强力权贵的赏识,从白身直接获得举荐获得为官的资格,本朝的许多名着名诗人,饮中八仙的王维、贺知章、储光懿等,都是象靠歧王等宗室的举荐,而破格诠选为官的。在文职上,一般多为北门学士这类佐丛顾问官职。

    而军中例子比较少,非考绩长年极优异或是有奇大的功劳,方可行之。比如我就手上就拔了不少。

    最后是累进,最值得尊敬的所在,即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从最地层的士卒做起,依靠战功积累获得升迁的,这样的人很不容易,但在中下级军官中却是比例甚大的。

    除了以上正式进入仕途方法,还有一条比较特殊的捷径--入幕,即作为某一要员大臣的私人从属的佐官,随主官的升迁而进入仕途的。

    缺陷是,一荣具荣一损俱损,个人色彩浓重,好处是破格提拔的机会也大。可以直接直接获得具体的职位。象李白、杜甫,还有死鬼宰相杨国忠,以及我部下的高适、严武等历史上都是做过别人的幕僚的,现在我帐下的薛景仙等人也算是。

    文官晋身与武职上述类同,除了制举、荐举、袭荫等以外还有议叙的名目,即所谓的清望官,沿袭自古代举贤良方正的九品中正制的遗风,即皇帝特别征辟在乡在野的名隆贤望的人士为官,并招众大臣评议授官的制度。